功利主义
我宣布一件事,我是功利主义的拥趸。
我们必须清晰地定义道德准则如何工作,如果不能得知所行之事是对是错,我们将无法行事。
道德准则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被定义,结果都不应当与直觉相悖,或者说,绝大部分的结论都不应当与人性的直觉相悖。 违背人性的道德观点不可能,也不应该会成为普世的价值理论。
探讨道德的边界在何处的目的不是为了从虚无中建立起某种行事准则,因为道德和现实密不可分。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道德准则会随着时间的行进而发生变化; 某种理想的、亘古不变的道德标准是不可能存在的。 食人族土著与现代社会人类的道德标准显然不能进行比较。 我们应当意识到,不仅仅是道德,甚至于其基石——人性,还有其他没有列举在这里的种种,都不是某种不变之物。 这些“标准”,随着文明的演化、社会的更替、文化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都会不断地变化。
相反的,我们更像是急于求证自己是正确的孩子,我们想要某种理论,某种价值标准来证明我们所行之事是正确的。 当别人反驳我们所做之事时,我们能有进行辩护的武器; 当我们遇到从未遇见的事情而我们朴素的情感无法得出答案的时候,我们能有系统的方法进行思考。
这意味着,在进行如此的求索时,我们将不会把对错的决定权直接交给某个理论本身, 相反,我们假定着,绝大多数个体内禀的某种共同行事标准决定了对与错。 接下来的任务只需找到某种符合这种内禀标准的理论即可。
这是我的结论,不论你赞同与否,现代社会的各种构建似乎都是围绕着功利主义 (或者,效用主义,如果你不喜欢这个翻译)的。 各种决策,尤其是宏观的决策,都或多或少地将人化为了数字进行衡量。
因为我们生而为人,我们并不能看到未来。 为了能让事情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创造了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各种事情。 但我们将终究被我们的局限性所困,我们只能从当下出发,用我们所知的一切做出决策。 但不可避免的,这些决策中必定会有那些导致了坏结果的存在。 进行如此一番思索的目的即是此,我们不必为这些坏的结果而感到难过, 或者从道义上说,决策者不应该为此背负责任,因为他已经做出了当下最好的选择。